汽车运输保障技术 |
发布人:李阳阳 发布时间:2018-04-24 浏览次数:1645 |
1)研究成果主要内容 本成果涉及汽车危险品运输、安全驾驶、运输信息管理和运输量统计分析等。 2)主要科技创新贡献 典型成果1:基于多源传感的危险品公路运输在途实时监测技术及应用我国公路运输的危险品年运输量已达2亿吨,成为世界上危险品公路运输量最大的国家。如何保障危险品的运输安全,实现危险品公路运输在途实时监测,是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针对基于多源传感的危险品公路运输在途实时监测理论与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经过7年的系统研究,取得的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1)首次提出了基于多源关键监测点、车载处理中心及远程监控中心三位一体的危险品在途分级实时监测体系结构。设计了基于动态物理参数耦合效应的诱因关联式监测点布设方法,构建了在途采集信息流分组递交及自适应分类映射传输机制,研发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危险品在途监测软硬件系统,实现了车辆姿态、货物状态及环境状态的统一监测及异常事件自动判断。2)首次研发了满足多量程及精度需求的气、液态危险品防爆抗腐蚀压力传感器及车辆姿态传感器,并通过国家防爆认证。3)首次研发了基于异构参数特性的区域受限型车载传感网络数据采集分析系统。4)首次提出了一种面向危险品运输状态监测的动静态关键数据存储管理机制。5)研发了一种软硬件可裁剪的车载嵌入式终端设备。该设备集成多种通讯方式,支持导航、数据处理、告警等服务。发明了一种双源自主切换的车载高可靠电源装置,采用电流控制型单端反激拓扑,实现了大负载下高精度双隔离输出,有效保证了监测系统工作的可靠、稳定。6)基于自主研发的无线传感节点,提出了一种传感节点实时性增强方案。采用多任务调度策略存放不同优先级的任务,提高系统任务的吞吐量和可靠性;通过优化MAC层退避算法、RTS/CTS机制及物理层发送时序,有效增强了传感节点的快速响应与实时传输能力。依托该技术,开发了4种类型20个型号的危险品公路运输在途监测系列产品并实现产业化。项目成果获得国际认证3项、国家检测认证7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项(已授权6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2项。发表学术论文53篇,SCI、EI收录46篇。项目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在国内外危险品运输行业和危险品车辆制造企业得到大量推广应用,国内外用户超过100家,并批量出口到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韩国等15个国家,形成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近3年新增产值1.8亿元,创收外汇近1000万美元,为使用单位创造经济效益超过3.6亿元。项目成果经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典型成果2:不安全驾驶行为特性监测预警与干预矫正技术本成果是在动态监测驾驶行为数据的基础上,分析驾驶行为特征和规律,了解驾驶人不良驾驶行为习惯,探究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确定干预矫正措施,形成系统成套的监测预警与干预矫正技术。评估期内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速公路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与应急救援技术及装备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驾驶人行为和车辆运行状态变化的驾驶分心识别方法研究”、“驾驶员危险驾驶行为的界定模式和辨识模式”、“基于多维信息交互的驾驶人不安全驾驶行为动态干预机理与方法”、“驾驶员视觉注意聚焦及转移模式与隧道空间通视性研究”,交通运输部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营运驾驶员不安全驾驶行为甄别方法与干预理论研究”、“基于营运客车CAN总线数据的危险行驶状态识别方法”,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营运客车安全监测系统开发测试”,广东省交通科技项目“广东省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管标准化研究”等项目。成果的创新点:1)开发搭建了驾驶行为数据库:包括驾驶人信息模块、车辆运动状态信息模块、外部交通环境信息模块、操作行为信息模块和生理心理状态信息模块;开展了驾驶行为数据采集工作,通过实车实验、模拟实验和仿真实验,采集了400多个驾驶人的驾驶行为数据,实验里程达到1万公里以上,实验路段包含城市道路、山区公路和高速公路。2)分析遴选出典型不安全驾驶行为:通过分析50余种不安全驾驶行为,遴选出15种典型的不安全驾驶行为,并对其出现频次、危害程度进行了排序。3)开发了营运客车安全监测系统:通过研究确定了不安全跟车、不安全换道、超速行驶及转弯速度过高为典型危险运行状态,分析提出了这四种危险运行状态的表征参数,结合CAN总线数据采集的需求,提出了营运客车安全监测的数据采集项目,建立了四种危险状态的识别模型,确定了判定阈值。该项成果已通过交通运输部的鉴定和验收,并开发了相关产品。4)开发了驾驶人安全驾驶能力训练提升系统:分别从生理机能训练、心理干预、交通事故危害与原因宣教、潜在危险辨识能力训练、应激处置能力训练等,开发了系列成套的驾驶人安全驾驶能力训练提升系统,目前利用该套技术,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产品。 2015-2017年,本成果方向共发表学术论文94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3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0项。
|